银行加大清理长期休眠账户力度:账户可恢复,资金仍可用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银行加大清理长期休眠账户力度:账户可恢复,资金仍可用
2025年10月26日06:24 来源:经济报记者 苟敏艳
近期,多家银行强烈公告称,将加大对长期休眠账户的清理力度,打击洗钱、电信诈骗等非法活动,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具体措施包括清理长期不活跃的个人和企业账户、调整长期不活跃账户的认定标准等。不同银行对长期闲置账户的认定标准有所不同,但基本满足“账户长期闲置”和“余额不足”两个特征。看到广告后,记者询问他的朋友是否还在记住了他名字下的银行账户。他们得到的答案通常是记不太清楚了。他们只记得工资卡和社会保障卡等常见账户。有的学生时持有的卡,毕业后就没有再动过,有的甚至忘记了在哪家银行开户。对于银行清算长期不用的账户问题,有人士表示不解,称:“即使不使用,剩下几块钱也没什么作用,为什么要清算呢?”早在2023年,国家金监局就向银行发出通知,组织开展“休眠账户”专项提醒工作。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立辉表示,长期休眠的账户已成为犯罪分子电汇欺诈和洗钱的温床。合并长期未使用的帐户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同时,清洁工作将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这体现了监管要求的落实,是银行合规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记者的重点是清理梦想卡。相反,我观察到,今天清洁的重点是长期不动的房屋。博通咨询高级金融行业分析师王鹏博认为:“过去几年,清理的重点是实体卡,特别是重复借记卡,即一个人拥有不止一张卡,中心目标是制止银行卡的非法交易。目前,重点是长期休眠账户。无论有无卡,只要账户没有交易、没有余额、没有关联过。” 很长一段时间,最终都会王鹏博表示,这体现了监管对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更加注重账户的真实性、活动性和可追溯性。专家指出,银行仍然有权力执行自愿清理标准,而且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不同。目前的监管政策建立了基本的监管政策。 要求,但具体年份、余额阈值和报告方法并不统一。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结构、系统能力、风险管理模式等制定实施细则。拥有庞大客户群、历史账户较多的大型银行往往会集体采取较为审慎的结算策略,而一些规模较小的银行可能会制定更严格的标准,以提高运营效率。此外,不同银行的反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和客户也不同。推广能力不同,导致执行标准不同。这种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也意味着,当银行面临不同的清洁规则时,同一客户很容易误认为自己的账户已被注销或服务已改变,从而增加了账户管理的负担,甚至影响了他们的信用记录和对资金安全的感知。因此,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银行应保持灵活性,尽快统一和明确赔偿触发条件、告知流程、异议处理和追偿机制,推动行业内形成相对一致的执业标准。此外,许多消费者对账户清理表示担忧。长期未使用的银行卡。账户被冻结后还能恢复使用吗?如果我的帐户我被冻结了,我账户里的钱会丢失吗?对此,多家银行的客户服务代表表示,持卡人可以通过前往分行或手机银行来恢复账户功能。帐户功能恢复后,您将能够从卡中提取资金。 “纳入长期休眠账户管理并不意味着资金会消失或被银行没收。客户存款的所有权始终受到法律保护。”王鹏博表示,近期不少银行对长期休眠账户的清理工作总体遵循保密处置原则。不要简单粗心地取消账户,区分账户状态和资金状态很重要。从各家银行发布的公告来看,对于长期不活跃且有余额的账户,大部分银行都采取了限制柜台交易的措施,对应的是账户隔离管理,比如暂停ATM取款、手机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等功能,账户内资金不受影响。 MuchBanks还特别提醒客户,在清算长期休眠账户的过程中,银行不会通过短信或电话要求客户提供密码或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不会发送与账户注销或账户注销合并相关的手机链接,也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客户在指定账户管理资金。客户应对可疑活动更加小心。 (经济日报记者 郭明阳)
(编辑:王菊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