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加速智能化转型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坤安’将矿石运输过程中异物识别率提升至95%,不仅保证了矿石输送带安全平稳运行,还减轻了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为安全生产筑起了‘智慧盾牌’。”中国铝业公司副总经理董建雄近日在天津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表示。这款大尺寸车型此前由集团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联合推出。这是有色金属行业首个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首批18款车型已落地,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近年来,中国整个挖矿产业链加速走向智能化。智能矿山、无人驾驶、地下5G专网等应用已进入半成熟阶段。不少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绿色开发利用、高效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会议现场,一系列智能矿山装备及解决方案亮相,展示了我国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在中国五矿集团,井下无人开采、矿山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已被构想并变为现实。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兴全表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让“科技巨头成为矿业巨头”成为可能。的重要性整个采矿生命周期的数据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周洲表示,集团将成立新数据公司,积极打造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算法中心基础平台,协调黄金行业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表示将牵头、全力支持智慧矿山建设。矿业的智能化转型正在带动全产业链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在矿井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国铁路十八局项目组研发了“有碴轨道长轨推轨装置”并应用智能技术,不仅有效提高了铺轨效率,在管理施工安全风险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效。 “智能TR“信息化不仅会增强矿业的竞争力,也给整个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位集团负责人透露。中国矿业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复活了历史数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副主任陈丛林表示,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再现数十年地质调查积累的海量地质数据。他和同事们利用人工智能预测,帮助快速确定矿产勘查目标。总体而言,与会者认为技术革命正在推动采矿作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无人机勘探、人工智能勘探、智能采矿机器人、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显着改善采矿作业。勘探和采矿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也将有利于矿山实时监测、精准决策和远程控制,加快智慧矿山建设,促进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徐大春在会上呼吁全球业界“共同构建创新生态,为矿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合作,进一步推动新兴技术创新应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快,实现矿业高效、智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