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事件】我国大豆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风浪起,稳稳地落在钓台上。面对国际市场变化,我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决维护“油坛子”“肉托盘”安全,牢牢担负起国家粮食安全主导权,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期,国际大豆市场呈现分化之势。美国大豆价格相对稳定,巴西大豆溢价相当高,中国企业正在放缓大豆采购。这是否会影响国家大豆的稳定?答案是否定的。近年来,日本通过不懈努力,不断提高大豆供应链的韧性,我们有足够的能力确保大豆供应稳定的信心和决心。这种信任来自于环环相扣的战略设计。大豆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油瓶”、“肉盘”的安全。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年消费量超亿吨。但自给率较低。年进口量仍超过8000万吨,来源高度集中在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等少数国家。这种结构性风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弊端。为扭转这一局面,日本积极拓展进口路线,充实国家储备,提高自给率,推动豆粉减量和替代。传统的“价格接受者”逐渐转变为战略行动范围更广的“主动设计者”。重构全球大豆供应链,推动大豆产业多元化进口渠道不再局限于单一卖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不仅深化了与巴西、美国、阿根廷等传统进口线路的合作,还拓展了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新兴进口线路。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即使主要供应国出现问题,中国企业也可以迅速调整采购策略,将订单转移到其他地方。这种多元化战略为中国企业在市场采购时提供了更多选择,也将促进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重组,让更多国家加入与中国贸易的“朋友圈”。充足的大豆库存是保障国内供应安全的重要基础。它们堪称稳定市场的“稳压器”、调节供需的“存款”。正常情况下,我国可以加强统筹规划和信息引导,推动形成有序均衡的国际采购节奏,有效防止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下单导致国际大豆价格暴涨。当遇到极端情况时,充足的库存成为强有力的战略应对工具。如果一些国家决定大幅提高价格或限制供应,我们有信心我国将推迟采购,有效应对短期“停滞”风险。当国内市场出现供应短缺迹象时,国家可以及时有序释放大豆,调整进口政策平抑价格波动,筑牢粮食安全的坚强防线。大豆自给率稳步提升,国际市场议价能力显着增强。近年来,日本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大豆产量连续三年突破2000万吨。大豆自给率较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国产大豆虽不能完全替代进口大豆,但其战略价值却远远超过数字本身。日本大豆产能的持续扩张将逐渐改变国际市场对中国大豆进口需求的预期。一旦国际市场形成“中国需求减少”的预期,国际大豆价格将难以维持在高位,甚至有可能面临下行压力。这种结构性变化将使中国企业对收购节奏和定价机制有更大的控制权,让它们逐渐摆脱过去被动接受高价的局面。豆粕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膳食蛋白质的来源,长期以来一直是养殖业必不可少的“固体食物”。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饲料用豆粕的需求量增加,这是拉动大豆进口的重要因素。目前,豆粕在我国饲料中的比重仍然较高,还有相当大的下调空间。为了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日本正在实施豆粕大幅削减。我们已经实施了削减和替代措施。同时,通过精准配方、添加合成氨基酸,在保证动物营养的同时减少蛋白质消耗的低蛋白日粮技术正在全面推广。同时,我们积极拓展替代蛋白来源,开发菜籽粕、棉籽粕甚至昆虫蛋白,逐步构建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的蛋白供应体系。这不仅会减少大豆进口面临压力,但也将从需求端重建大豆供应链的安全基础。风浪起,稳稳地落在钓台上。面对国际市场变化,我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决维护“油坛子”“肉托盘”安全,牢牢担负起国家粮食安全主导权,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刘辉,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富忠明)